800文学网 > 悍妇的古代生活 > 第119章

第119章

800文学网 www.800wenxue.com,最快更新悍妇的古代生活 !

    皇宫御书房

    御书案上堆着像小山高一叠奏折,等着皇帝御览,永熹帝伏案看朝臣上的折子,御笔朱批,当他翻开都御史程方江南赈济回京,上的奏折,勃然大怒,拍案而起,“孽畜,逆子。”

    旁边大太监魏权吓了一跳,皇上突然震怒,为那般,小眼睛瞄着御书案上,御史程方的折子,程方奉旨赈济江南返京,次日便上了折子,江南那是梁王属地,适逢高发瘟疫,瘟疫乃天灾*,皇上对梁王恩宠有加,断不至于迁怒到梁王身上,皇上竟突然发作,梁王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,惹皇上生气?皇上震怒,一干太监宫女吓得鸦雀无声,连大气都不敢喘。

    永熹帝一甩袍袖,出了御书房,大太监魏权,一时摸不着头脑,紧随其后,一干太监宫女簇拥着皇上往后宫去了。

    永熹帝坐上御撵,吩咐一声,“去锦绣宫。”魏权一使眼色,一个小太监立马先行跑回后宫报信,皇上临幸那个宫殿,那个宫妃要提前做准备,不能衣冠不整,御前失检。

    淑妃姜敏举着十指,昨晚刚染了指甲,修长白皙的指尖上一点鲜红,像雪地里梅花娇艳。

    宫女芙蓉讨好地道:“宫里花房新制的蔻丹据说添了点东西,看着比原来的好,听内务府的太监说,刚做出五盒,先呈宫里几位位份尊贵的主子用,奴婢看这鲜亮的颜色只配娘娘使。”

    淑妃已年过三十,肌肤娇嫩若二八少女,淑妃掩饰不住有几分得意,盯着红得像滴血似的指甲,有心却似随意问了句,“尹贵嫔和新进的那两个秀女,内务府没送吗?”

    芙蓉一时不知如何作答,答不好惹娘娘不高兴,一旁的太监德宝弯着腰,满脸堆着讨好的笑,“奴才听说尹贵嫔没得,新封的两位秀女听说还是皇后娘娘赏的,俩个人统共得了一盒。”

    淑妃满意地笑了,新选入宫几位秀女,皇上册封为常在、御女,只有两位秀女因家世显赫,获封四品美人,这批秀女中有两个出类拔萃的秀女,极受皇帝宠爱,连之前受宠的尹贵嫔和崔贵人的风头都被抢去。

    淑妃欣赏着长寸许的指甲,不无得意地道:“她们要想在后宫里混出来,还要十年八年,尹贵嫔当年宠极一时,这都入宫五六年了,位份不过是个贵嫔,还是生下公主皇上册封的。”淑妃心里话,有正宫哪位打压,何用自己操这份闲心。

    这时,锦绣宫外一叠连声有人高喊,“皇上驾临锦绣宫,淑妃娘娘接驾!”

    淑妃姜敏一喜,忙忙整束衣裙,出去接驾,刚走到寝殿门口,永熹帝已迈步进门,淑妃趋前几步,蹲身行礼,“臣妾接驾来迟,请皇上恕罪。”

    永熹帝绷着脸,没有一丝笑容,淑妃瞟见,心底一阵着慌,不知为何惹怒皇上,是自己娘家人惹事,亦步亦趋跟在皇上身后进了寝殿。

    待皇上坐定,淑妃姜敏忙吩咐侍女奉茶,永熹帝却摆手制止,沉声道:“都退下。”

    太监侍女们纷纷退下,淑妃越发紧张,手心里冒出冷汗,等殿里所有人都出去,淑妃惴惴不安,低柔声道:“皇上今心情不好?是哪里又出事了吗?”

    永熹帝从衣袖里掏出一本折子,啪地一声,摔在淑妃跟前,“你看看,梁王干的好事。”

    淑妃不知梁王何故惹得皇上震怒,哆哆嗦嗦地蹲下拾起折子,一目十行看完,顿时大惊失色,又不相信,重又看了一遍,极短时间腹忖,上前几步,撩裙跪倒,拔下头上钗环,叩头请罪,“皇上,琛儿自幼养在臣妾宫中,臣妾怜他幼小失怙,难免骄纵些,是臣妾有负皇恩,没教导好琛儿,但求皇上看在他已死去的母妃面上,别苛责琛儿,琛儿这孩子本性善良,上孝君父,下敬兄爱弟,皇子们都有几房姬妾,平常百姓家道丰赢尚且娶妻纳妾,就是这次荒唐了些,不该对晚辈外甥女动情,皇上念他年轻鲁莽,不怪罪琛儿,皇上若要治罪,治臣妾之罪,皇上治臣妾的罪,万望皇上手下留情,不至使惠妃妹妹有灵,地下难安,是臣妾对不住惠妃妹妹,有负惠妃妹妹嘱托。”

    淑妃这番话正戳到皇上隐痛,太子皇子们已成年,兄弟间不睦,野心昭然,梁王虽然在女人身上用心,不加检点,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,相比他几个兄弟结党营私,私交外臣,梁王这确实算不得什么大毛病。

    永熹帝慢慢火气消了大半,挥挥手,“你起来吧!我知道你心善,不肯对琛儿严加管教,可这次的事,朕不能不管,他荒唐过头了,朕若不管,朝中言官知道,奏本弹劾他,事情闹大,难以收场,事关皇家体统,甥舅乱.伦,亏他也做得出来,这个孽畜,什么女人不好找,偏偏……他丢的是我皇家的脸。”

    淑妃不敢就起,紧张地问;“皇上预怎么处置琛儿?”淑妃心里直打鼓,梁王是她养大,彼此抛开母子情分不说,她外甥女清宁嫁给赵琛为姬妾,有这层关系亲戚,一损俱损一荣俱荣,梁王获罪,皇后若趁机进言,落井下石,皇上万一听信皇后谗言,自己在宫里处境极为不利,梁王不能助她稳固在宫中的地位,反受其连累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她抽出绣帕,掩面垂泪,呜呜咽咽地哭泣道;“惠妃妹妹,都是姐姐不好,没照顾好琛儿,琛儿这孩子就是多情种,善良心软,像妹妹一样,妹妹这样好的人,怎么就早死了,撇下琛儿,从小可怜,别的皇子都有生母照料,独这孩子孤苦,妹妹你在泉下有知,要怪就怪姐姐,姐姐对不起你啊!”

    淑妃边哭边念叨,句句不离惠妃,永熹帝脑海中浮现出惠妃死前的场景,拉着他的袍袖,一口气咽不下去,直到九岁的赵琛赶到,她才闭上眼。

    永熙帝一阵感怀,景物依旧,物是人非,淑妃哭得梨花带雨,我见犹怜,永熹帝和软了语气,“淑妃,你起来吧!这事让朕好好想想,朕派人去惠妃娘家查问,若真有其事,朕不能允许他胡来,若想要女人,随便他挑,这伤风败俗之事,朕万万不能答应。”

    淑妃听皇上暂时没有下决心要治罪梁王的意思,稍稍松口气,叩头,“谢皇上恩典。”

    淑妃在宫里十几年,深喑皇帝习性,遂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殷勤侍候皇上,总算哄着皇上答应,先派人去调查此事,从轻发落。

    送走皇上,淑妃立刻派人去娘家姜府,传唤自己母亲进宫,姜老夫人接到信不敢片刻耽搁,赶往后宫,见到女儿,按国法行君臣大礼,淑妃关起门,姜老夫人看女儿脸上没笑模样,情知有事,不免惶恐,“娘娘叫妾身来,是娘娘在宫里出了什么事吗?”

    淑妃看左右几个亲信宫女太监,遂道;“梁王出事了?”

    姜老夫人吓了一跳,急问:“出什么事了?”

    淑妃就把皇上震怒,事情原委说了一遍。

    梁王赵琛的妾清宁夫人是姜夫人次女的女儿,也就是姜夫人的外孙女,当年,姜敏在宫中就是一个小小才人,不像现在风生水起,姜夫人就把次女嫁给户部从五品姓苏一个员外郎,姜敏一步步升到妃位,姊妹间很亲近,不时奏请皇后娘娘,召妹妹进宫来,姊妹叙话,淑妃之所以没有直接召妹妹进宫,梁王的事情一出,反要避嫌,宫里不比别处,有一点事没虑到,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

    姜老夫人着急道;“这事一点不知道,当初娘娘说梁王得宠于皇上,把你外甥女许给梁王做小,妾身当时考虑清宁连侧妃都没捞到,不十分愿意,可娘娘说妹婿是从五品,官微职轻,梁王两个侧妃,一个娘家家世显赫,一个娘家是当朝清贵,怎么能比得了,妾身这才劝着你妹妹答应了,这梁王不像他皇兄们热衷权势不说,广纳美色,你妹妹常跟我抱怨,这回倒好,到底坏在女人身上。”

    淑妃听母亲说了一车的埋怨话,忍住性子听完,道:“嫁都嫁了,还说这陈年旧事做什么,现在是赶快给清宁捎个信,让她告诉琛儿,上书请罪,琛儿说几句软话,皇上自然不忍心怎样他。”

    姜老夫人醒悟过来,“是,妾身是糊涂了,妾身立刻回去告诉你妹妹,修书一封,送到江南,趁着皇上没降旨之前,先行把事情说明白,认个错,父子之间,也就完了,没的为个女人,坏了前程。”

    姜老夫人匆匆出了锦绣宫,出了内廷,也不回府,直接坐轿往苏府,女婿家中去了,商议,赶紧写信给外孙女儿,告知此事。

    梁王府门前,几个门上的下人抻着脖子往官道张望,就有几个小厮奔跑着回来喊,“来了、来了,侧妃夫人们到了。”

    王府大门顿开,十几辆大车鱼贯进了王府大门。

    柳絮等在垂花门里,第一辆车子一停下,下来是虞侧妃,紧跟着第二辆车子侍女搀扶下康宁郡主,后面车辆是清宁夫人,姬夫人、朝莺,管夫人、姽婳、璎珞等一干女眷,在中门前下车。

    虞侧妃看见柳絮,因之前她表弟的事,笑得颇不自然,“听说汝阳城里这场瘟疫死了不少人,表姑娘是福大造化大的,妾在广寒宫常惦念着表姑娘的安危。”

    柳絮福了福,“谢侧妃惦记,柳絮不算是有福气的,实在是身子骨结实的缘故。”

    姬夫人讨好地笑说,“若都能像表姑娘这样才好,外表看着弱不禁风,内里身子骨又结实。”

    柳絮看着康宁郡主打量着她,盈盈浅笑,低身福了福,“郡主一向可好!”

    康宁郡主人好像清减了不少,柳絮看着这张容色绝美的脸,不由多看几眼,康宁郡主面带微笑,柔声道:“广寒宫好,表姑娘若能去就更好了,我也好有一个作伴说话之人。”言外之意,把柳絮视为知己,高看一眼,无形中跟柳絮关系拉近了,宫中出来的女子,行事说话,有分寸,有些话不明说,好恶已表现很明白,康宁郡主性子高傲,显然瞧不上王府一干庸脂俗粉。

    柳絮刚想说话,朝莺欢快地跑过来,拉住柳絮的手,高兴地道:“表姑娘,谢天谢地,你没事,你不知道,我在广寒宫知道城里发瘟疫,急得什么似的,好容易这回王府来人问清楚,知道你没事,才放心。”

    一干女眷虚情假意,柳絮看出来,唯独朝莺是真正关心自己,担心自己安危之人,也许她年岁还小,不懂后宅女人勾心斗角的龌蹉事。

    几个管家媳妇和婆子齐齐笑道:“众位侧妃夫人回头在叙,请上轿,王妃在上房等候多时了,王妃早已吩咐备下酒宴,给众位侧妃夫人接风。”

    众人说笑着,回到王府像远途归家,一种莫名的亲切感。

    虞侧妃四处看看,找寻什么人,直到众媳妇婆子催促,方满怀心事上小轿。

    两个气力大的婆子抬起,虞侧妃头伸向轿窗外,向轿下跟着走的媳妇婆子们问了句,“宣哥怎么没来?”

    众人一时答不上来,说宣哥病了,怕虞侧妃着急,不说虞侧妃早晚知道,一个媳妇脑筋灵活,答道;“宣哥奴婢等没看见,侧妃到上院王妃屋子,想是在哪里等着。”